尽心尽力电动化,宝马初次发布新世代车型产物计划 www.6300.net 2023-03-16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
2025年新世代车型投产,24个月内将推出最少6款车型
起首是一款活动型多功能车(SAV)和一款BMW 3系地点细分市场的纯电轿车
到2030年,宝马团体打算向全球客户累计交付跨越1000万辆纯电动车
慕尼黑和北京2023年3月15日 /美通社/ -- 走量车型打头阵、2025年下半年最先量产、随后的24个月内最少投产6款车型,宝马团体在今天进行的2023年财报年会上初次揭秘新世代车型产物计划!全新开辟的电子电气架构、全新的高效电驱和电池系统、全新的轮回永续尺度——新世代车型将是宝马团体尽心尽力电动化的国家栋梁,在“电动化、数字化、轮回永续”三个计谋标的目的为宝马建立新的标杆。
按照打算,宝马团体将从2025年下半年最先投产新世代车型。在随后的24个月内将有最少6款新世代车型实现量产,包罗一款活动型多功能车(SAV)和一款BMW 3系地点细分市场的纯电轿车。也就是说,新世代车型的首发声势将专注在宝马品牌的焦点细分市场。
宝马团体董事长齐普策
宝马团体董事长齐普策在本次财报年会上暗示:“历经考验的雄厚实力、面向将来的立异科技和2025年投产的新世代车型将奠基我们延续成功的根本。”
新世代车型的到来标记着宝马的电动化历程开启了第三阶段,并将成为宝马电动化全速进步的中坚气力。连系列国市场前提和全球供给链的成长环境,宝马团体估计在2030年之前,纯电动车型将占有团体全球年度交付量的50%以上,并有望在全球市场实现累计交付跨越1000万辆纯电动车。
新世代车型将基在完全为纯电动车设计的架构和全新的设计说话,并具有三年夜特点:1)全新开辟的电子电气架构,和全新的用户界面和人机交互概念;2)全新开辟的、具有高机能和显著效力晋升的电驱和电池系统。3)产物全生命周期的轮回永续程度到达一个新高度。这是宝马团体“电动化、数字化、轮回永续”计谋标的目的的集中表现,相干手艺将是宝马将来全部产物线的成长根本。
新世代车型将采取新一代锂离子电芯
在电池和电驱手艺方面,新世代车型将采取宝马的第六代eDrive电力驱动系统和新一代电芯,在整体本钱下降50%的同时,实现能量密度晋升跨越20%、续航里程晋升30%、充电速度晋升多达30%。为此,宝马在客岁与宁德时期、亿纬锂能、前景动力等企业签定跨越百亿欧元的电芯合同。在本年下半年的德国国际汽车和聪明出行展览会上,宝马团体将发布新世代车型的更多细节和计划。
在数字化体验方面,宝马经由过程年头发布的BMW i数字感情交互概念车(BMW i Vision Dee)展现了新世代车型对人机交互的愿景。宝马认为,将来的汽车应当是人类的最终数码同伴,而不但仅是“车轮上的智妙手机”。经由过程硬件与软件的完善连系,新世代车型将能为客户供给数字手艺加持的怪异驾驶乐趣。
在轮回永续方面,宝马经由过程BMW i轮回概念车(BMW i Vision Circular)揭示了公司对将来汽车若何实现轮回永续的畅想和思虑,好比经由过程轮回设计理念,实现100%利用再操纵材料和100%可收受接管整车所有材料。今朝,宝马团体在制造车辆时利用的收受接管和再操纵材料约为30%,经由过程“优先利用再操纵材料”原则,这一比例将提高到50%。
新世代车型将在匈牙利的德布勒森工场率先投产。该工场总投资跨越20亿欧元,遵守BMW iFACTORY出产计谋“精益、绿色、数字化”理念,专门为出产新世代车型而建造。BMW iFACTORY出产计谋是宝马对将来汽车出产的整体计划。今朝,宝马在全球的30多家工场都遵守BMW iFACTORY出产计谋陆续进行转型进级,以撑持电动车营业的快速成长。
###
中文版媒体信息和高分辩率图片资料,请从以下网站下载:www.press.bmwgroup.com
欲领会更多宝马团体和产物信息,请登录:http://ww乐鱼体育appw.bmw.com.cn和http://www.minichina.com.cn
宝马团体
宝马团体是全球最成功的汽车和摩托车制造商之一,具有BMW、MINI、Rolls-Royce和BMW Motorrad四年夜品牌,并供给汽车金融和高级出行办事。作为一家全球性公司,宝马团体在全球设有跨越30处出产结构;发卖收集广泛140多个国度和地域。
2022年,宝马团体在全球市场共交付约240万辆汽车和跨越20.2万辆摩托车。2022财年,团体总营收跨越1426亿欧元,税前利润跨越235亿欧元。截至2022年12月31日,宝马团体在全球共有149,475名员工。
宝马团体的成功基在久远的计划和高度的责任感。凭仗远见卓见,宝马团体始终将可延续成长和高效的资本治理置在计谋焦点,从供给链到出产再到所有产物的全生命周期,一以贯之,笃定前行。
友谊提示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。未经许可,请勿转载。已本网授权利用的,应在授权规模内利用,并注明“来历: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”。